媒体:批评掼蛋不能成为脱离实际的“道德狂欢”
作者:热点 来源:焦点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11-03 18:27:35 评论数:
李明/新黄河
近日,道德狂欢《北京青年报》连续三天刊文评全民掼蛋现象引发的媒体消颓之气与躺平之风,并对由此集合成的批评天门市某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圈子文化发出警醒之声。稿件刊发后之所以能引起舆论关注,掼蛋在于三篇文章的脱离指向与此前一些针对掼蛋盛行而引发的社会焦虑情绪是同构的。
早在今年6月,实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陆雄文院长发表毕业致辞《信仰的道德狂欢力量终将开花结果》时,提到了“掼蛋之风”盛行的媒体现象。陆雄文院长表示,批评“当下掼蛋之风盛行,掼蛋天门市某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普通百姓掼蛋是脱离游戏休闲,肩负使命与重任的实际官员、企业家、道德狂欢职业经理偶有掼蛋,媒体也是批评放松和调剂,但掼蛋之风横扫大江南北,吹进各层面、各角落,却是社会失去动力、失去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是逃避之风、颓废之风”。
自彼时开始,舆论场中对掼蛋的批评就已成风,并以此与体制内体制外钱权交易、拉帮结派以及年轻人不求上进的现象而结合。不过,在一些持不同意见的网友眼里,这种批评无异于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客观来说,任何一项成瘾性的流行现象,其“畸形风靡”背后都有赖以为生的社会土壤。比如一些老年人迷信伪科学,除了一代人的知识局限性以外,还有相关科普贫乏,相关制度保障乏力下的恐慌感;还有近段时间在孩童群体流行的烟卡以及各类盲盒,也更像是维系情感链接的“社交货币”。凡此种种,讨论乃至批评当然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将宏观成因从个体身上抽脱开来,只对个体进行道德鞭挞,这样的批评就失之温度。
比如,在一些个别地区,一些企业主将掼蛋视为“高端局”的入场券,以牌桌上的“推杯换盏”兑现某种资源,需要追问的是,是什么让他们放弃对正常市场秩序的信任,是不是说明当地市场环境有失守之处?年轻人为何甘于躲进牌桌成一角,为何选择自我麻痹,背后是否有对未来预期减弱的心态?这些复杂境况的背后,主角从来不是掼蛋,真实的社会心理成因才是需要直视的主角。
如果舆论仅仅因为批评完一项娱乐项目后就宣告全胜收兵,而对其后深层的社会心理探究止步,这样的批评,在一些无奈裹挟其间的人看来,会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现实脱轨感,进而成为一种“道德狂欢”。
批评是为了凝聚共识,而不是成为各说各话的平行时空。在一个转型社会里,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矛盾与分歧也是多元而复杂,这就需要理性的批评、温和的反思以及良性的制度体系来弥合分歧,达成共识。如果动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除了加剧社会各层级间的隔阂外,最终的效果恐怕也只是牛栏关猫。
良性的社会需要批评,但不能止步于批评;需要反思,但也要以反思转换为更具针对性的行动。
申言之,如果一些地区不能在常态化监督与疏导机制上下足功夫,不能以系统性的进步消解人性中好逸恶劳的本性,对问题根源视若不见,对一些真实成因置若罔闻、虚掷因果,就会让纠偏风气成为一种空洞的叫喊。
无论如何,躺平之风与消颓之气都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到底。唯有让掼蛋本身回归纯粹的娱乐,让批评掼蛋的声音回到更具针对性的现实土壤,才能拨开迷雾看本质——不让公共议题失焦,不让诚恳的批评被辜负。